00.2000徐秋宜謝幕.jpg

【 圖片由徐秋宜老師提供,簽名博物館採訪-NICO台北報導 】
 

她,出國留學時打敗眾歐洲設計師、脫穎而出,榮獲歐洲國際年輕服裝設計師比賽-金線首獎、法國年輕設計師大展中的首獎,更是法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服裝設計系畢展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是一位能與歐洲設計師PK的重量級台灣服裝設計師。

從早期寄賣服裝,後來到國外參展接單、甚至至今已擁有一批死忠的高級訂製服客人,宜蘭文化局長林秋芳,更讚譽她:「如果提到藍染服裝,一定不會錯過她‭!‬」。如果你覺得她只限於藍染服裝創作,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去年‭(‬2015年‭)‬底於‭[‬藝術時尚瘋‭]‬服裝秀中,她更大膽挑戰,將藝術家丈夫-王仁傑作品融入於服裝設計中,將畫作與時尚擁有相當完美的結合,她的設計魅力到底在哪‭?‬她是如何以設計思考、思考設計找到自己的定位‭?‬請大家與簽名博物館採訪組一同揭開服裝設計師的腦內革命及背後的秘辛。
 

 

Q1:您是從何時確定自己想成為服裝設計師?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走向服裝設計的道路?
A1:是在大學畢業一年後。

 

我在台灣是唸美術系,畢業後一度以為自己會當雕塑家。我和先生兩個人大學是同班同學,欲規劃日後要一起出國留學,但男生畢業後就要先去當兵,所以當時等待他的這段時間,就先去找工作,碰巧找到「針織設計」的工作,而針織設計牽涉到很多紗線組織變化、過程較繁複。

 

當時老闆需求3位設計師,條件是美術系畢業、會畫畫、英文不要太差,我是唯一個非本科系畢業、意外被錄取者,而另外兩位都是實踐家專‭(‬現今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科班畢業,當時老闆有意做ODM‭(‬為「原始設計製造商」之意,指由採購方委託製造公司,由製造公司從設計到生產一手包辦,而最終產品貼上採購方的商標且負責銷售的生產方式‭)‬,他希望找到能給國外客人看設計樣品的人才,因而進入了時裝的環境、學習到打版。

 

以前公司會訂時裝雜誌,同一本雜誌中,裡頭有運動休閒服、有晚禮服設計,每個設計師風格迥異,當時就開始思考,為何他們都充滿自信?他們自信來自哪裡呢?而自信背後的文化又是什麼呢?覺得應該去國外看看,我先生的法國攝影師朋友建議我們去法國念書,我們夫婦兩人就一起到師大唸語文、到法國先唸半年的語言學校,之後開始走向法國服裝的學習之路。

 

01-老師早期的照片.jpg

01-老師早期的照片1.jpg

 

 

Q2:從事服裝設計的過程中,您是否有碰到什麼困難與挫折?如何克服?
A2:如果以設計靈感到執行過程而論比較沒有。

 

但以「材料的開發」上確實碰到困難,大致可分為兩點:
1.「材料的取得」:年輕時候要買到好的材料,需要更多的人生閱歷,認識的人也需要更多,剛起步時尤其困難。
2.「採購量有關」:好的材料,也需要一定的採購量來分擔成本。

 

人的問題上,可能較偏向「製作面」(ex‭:‬與師傅溝通及代工……等)。

 

其實國外獨立品牌設計師(非企業體內的設計師),品牌初期也需要大小事都歷鍊過,而做到一定程度,可能才有財團特聘其為首席總監。只是國外比較多不同面向的總監人才(如採購、業務行銷、設計……等)。一般人可能因為他們成為總監後,被其表面風光的樣子所誤導,其實他們發展的過程中亦受到諸多歷鍊與挫折。其實我們可以將這些訓練的過程,思考成是我們人生中的「歷鍊」,端看不同時間點,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日後你就會知道,處理事務的關鍵點與流程為何?如何做危機處理?這些都是和你的歷鍊有關。

 

02-本真一衣.jpg

 

 

Q3:想請問您創立「本真一衣」品牌名稱的由來?品牌名稱為什麼會從名字「徐秋宜」改成「本真一衣」呢?
A3:與國外留學的經歷有關,早期很多設計師都會想用自己的名字來發展品牌。

 

早期我們在衣蝶解放區2樓設櫃,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寄賣點。年輕時會設計多款衣服、發貨寄賣,但寄賣其實是「買空賣空」,店家不需聘請設計師,定期就有許多設計師送上新款衣服寄賣,服裝隨店家陳列,賣掉則抽成,賣不完就退貨。

 

日子久了就開始思考,這樣模式要到何時?難道老的時候還是如此?什麼樣的模式才不會消耗設計師的能量?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到國外參展,嘗試走向ODM概念之路,開始接單。每一個人都可選擇自己「存在的模式」,這不是「生存的模式」,如果為了生存而做太辛苦了!(笑)

 

大概7.8年前,我開始思考經營品牌這件事,發現要國際化並不容易,需要夢想、之後更需要財力、機運及大環境配合。我先生從事藝術,是一個人面對畫布;但服裝品牌較難僅靠一個人,需要設計層次、技術問題、社會觀察及服裝趨勢……等,難道每一季都要無止盡地忙於設計、出貨,...賣不完的,則參加設計師特賣會、時時擔心業績是否成長或資金是否到位……等,季復一季,陷入重覆與輪迴之中,生活也變得日益煩躁。一方面希望自己思考的服裝設計內涵,與著衣觀點可持續被延續,一方面也開始思索「徐秋宜」品牌該何去何從?是否一定要持續以自己名字命名‭? ‬亦或是應以「品牌」概念發展品牌精神‭?‬品牌精神或可因概念發展,於數十年後仍能由其他設計師,或是自己女兒繼續延續下去...,這些引發我開始思索自己熱愛的服裝設計「本質」是什麼?因而在2010年的思考轉折後,誕生了「本真一衣」品牌。

 

很多人會誤解「本真一衣」是只為藍染而製衣(因為之前大量使用藍染為創作元素),對我個人來說,藍染只是「素材」製程的其中一種,並不是「本真一衣」的所有設計僅能使用藍染一種素材,對我來說,設計師的職趣就是可玩弄並變化出各種好玩又不同素材的樣貌。

 

【本真一衣】英文為「NAIF」。N是Natural‭(‬自然‭)‬、A就是Art‭(‬藝術‭)‬、I就是introspect‭ (‬反思‭)‬、F則是Fashion‭(‬時尚‭)‬。我以接近自然與藝術的方式創作,試圖和以往不同的設計理念,
不斷追求物質的原貌,落實簡單生活的想法,
揚棄多餘的裝飾造作,讓衣著回歸天然本真,在這之中,我也找到做服裝設計的「趣味」。

 

「本真一衣」2016 S/S服裝秀開場動畫 https://vimeo.com/145829355

 


Q4:想請教您創作的靈感來源?您如何訓練自己美感、設計敏銳度?
A4:學校教育會教導基本的技術與工藝,師長則會建議大量閱讀趨勢、認識素材……等。早期我們會去觀察流行是什麼,但後來會發現,你要表現的題材,其實是源自於「你關心的事」,而我關心什麼呢?有些人關心環境,因而作生態有關的設計;有些人關心健康環保,就會趨向再回收的議題,每個人關心的點不同,我則是以「我關心的題材」著手,因為是我關心的方向,我更能「感同身受」。

 

以前在紡拓會工作時,分析「趨勢」之前都要「了解它形成的原因」,例如社會(政治經濟、價值觀)、地域性(民俗)、復古、科技、心理學……等範疇,你瞭解這些就會發現很快就能理解「趨勢」,從這之中,就會發現「主題」俯拾即是,也更容易掌握演繹的方法及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現它,更不易脫離普世流行的想法及態度。設計不是閉門造居,而是與世界的溝通聯結。

 

04-藍染創作.jpg

 

 

Q5:我們常看到「藍染」是以往老師創作很重要的元素?為什麼會選擇藍染做大量創作的素材?
A5:2007年我受台中工藝所之邀,成為藍染種子教師,6個月期間教導學員藍染開發,雖然之前我並無受正統藍染教育,但我在巴黎留學時喜歡嘗試染織品及各種不同素材。

 

許多藍染學員技術不錯,唯圖案構成能力較弱。在瞭解他們製作的原因及背後意涵之後,我大膽的去嘗試,藍染製作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在半個月期間我使用該單位機器,以100多碼各式材質布料,嘗試非傳統藍染方式製作,在這之後我體會到藍染的製作,即是「染」及「不染」之間,染了就會出現藍色,不染則是布料原色。因為了解此方式,我開始研發出很多方法及使用工具。如果你不去瞭解原理,就會陷入只會使用工具,無法應用設計。正如同坊間許多打版製作課程,學了畫很多版型,如果不去瞭解原理,到最後繳很多學費仍學不會,同樣的藍染也是。

 

早期傳統學習我發現一個狀況,很多學員常常在上課,但都沒有變化或衍生出新的東西,陷入「上課是唯一進步方法」的迷思之中。但我覺得學習其實要有一種敢造次、反骨的態度!在實驗之後,我就想嘗試改變成服裝的樣貌。早期先以之前設計及藍染服裝設計混合販售,但因消費者不瞭解藍染,只覺得是藍色的衣服,我想打破一般人對藍染傳統的觀念及我對於它新的詮釋方式,我就花了好幾年時間以不同「藍染」方式進行創作。宜蘭文化局局長-林秋芳曾言:「近幾年如果提到藍染服裝,一定不會錯過徐秋宜設計師!」,但也因此很多人誤解我只做藍染,其實則不然。(老師悄悄透露,4/14將有新的服裝秀,這次將嘗試絲綢、繡花創作,請大家拭目以待~屆時請大家以沈澱的心、凝視的雙眼,來細細品味老師的作品喲!)

 

05-加拿大創作展.jpg

 

 

Q6:這次看到老師最新一季的服裝秀中,運用大量王仁傑老師(也就是您的丈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會選擇以「藝術作品」放入服裝創作中?
A6:文創風尚未興盛之前,我曾在中山北路16巷開一家特別的店(現址為一家咖啡店),此時期我已運用女兒的畫圖,以前在法國有養貓,女兒出生時貓就在她身邊,所以幼稚園時期女兒就畫了很多貓的作品,甚至在店的牆上也有許多貓的畫作都是女兒畫的,當時就有應用她的畫作於服裝上,有繡、印、各式不同的製作方式。之後好一段時間沒有嘗試此題材,直至去年起和藝術家丈夫一起討論畫作,他創作主題有一句「成長的聲音,聽得見」,是在描述他對兒子的感情,因為那句話的共鳴,衍生我想將他畫作重新以數位方式,運用在服裝創作上的想法。

 

早期年輕人都會將畫作以貼或印的方式,製作在杯子上,但這是比較狹隘的運用方式,但是我覺得可以更完美的應用在服裝上面,故將主題訂為「藝術時尚風」,讓藝術注入時尚。但這之中也需面對,如何將「版型」與「畫作圖案」結合的困難,以及更適當地表達「人」、「布料」及「衣服」之間的關係。加上畫作展現出的「層次」,如何將它而展現出「不被束縛」的觀感,著實是一種挑戰,也是趣味!

 

06-貓.jpg

 

 

Q7:‬我們知道您的服裝秀以往都會邀請名人參與,這次為什麼會選擇「資深策展人」來一同參與走秀?
A7:前幾年多以「藝術家」來詮釋服裝,這次以「資深策展人」、「文化人」及「博物館相關工作者」的原因,就是來自於「藝術注入時尚」的概念,藝術就會聯想到這些相關人士。

 

服裝秀影片也引導出畫家靈感來源,也會看到舞者在漫舞,強調布料與身體的關係,也有展現英國博物館的一隅,及絹印的圖片,最後呈現沒有染過的素色胚衣,我想以從傳統數位到絹印方式鋪陳、表達,藉此呼應傳統與現代的過程。

 

這些文化工作者的「自信」,就是走秀最主要的精神展現,我試圖想讓觀眾能身歷其境,透過音樂性、視覺性及其他元素,讓觀眾記憶深刻。(有些人看老師的秀還會受感動因而掉眼淚)

 

07-資深策展人照片.jpg

 

 

Q8:‬服裝秀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模特兒,想請問老師是如何挑選適合的模特兒?是先有主題再去找適合的模特兒?還是先看到模特兒再產生設計的靈感?
A8:大部份都是先有設計的靈感,模特兒是最後才去挑選。因為有「核心精神」,自然就會朝向此方向,尋找適合的模特兒。我的模特兒大多是自然清新,多以自然、文青、乾淨路線,豔麗的模特兒比較不適合我。

 

且我雇用的模特兒多年來以「拒絕使用名模」為原則,因為名模以政治角度而言容易和「權威」聯想,重要的應該是服裝和核心精神,看秀不是來看模特兒本身,對我而言,服裝秀是否有名模我倒覺得還好,我反骨表達的方式,亦是近幾年國內大環境挑選模特兒的趨勢走向。

 

08-1.jpg

08-2.jpg

 

 

Q9:‬想問您的客源來自哪裡?
A9:
(一)百貨留下的忠實客戶:早期的客源來自於百貨公司(衣蝶解放區)及北中南各個寄賣點,至2000年起透過文化部,我們到國外接單,有些陸續還有接單,也有些設計師後來就淡出設計圈,這其實是一條艱難地道路。
(二)參展先付費下單的顧客:此時我遇到人生的轉折,包括重新定義及創新品牌「本真一衣」,及此時去巴黎、倫敦、紐約參展,國外其實是透過下單(先付費),才出單給下單的顧客。
(三)看秀後指定訂做的顧客:我們指定訂做的顧客也不少。我們是誠心誠意地做設計,如果以興趣和職志來做設計的時候,不能以「削價競爭」的方式,消耗自己的設計能量。

 

如果以這樣方式一定會碰到創作的瓶頸、大小挫折等問題,消耗我們對設計的熱情。我們經過這樣的「設計思考」,你就會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所以之後改變方向,我不會製作一堆衣服只為了進賣場寄賣,我寧可去國外參展、透過服裝秀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傳達精神,以及去服務真正了解我設計、願意出合理價格的顧客。當他願意出對等價格購買就是「本真一衣」精神,就是你真正想買(欣賞設計精神及藝術概念)、搬家時也捨不得丟掉的那一件衣服。

 

以前也曾經開過2家店的經驗,在國際化需要一大筆資金之前,我要如何做得愉快,現在我選擇以接單和訂做模式,透過溝通方式服務他們。也許很多人會到大陸大量生產,但這背後有很多是你看不見的問題,而我希望保有設計趣味之時,大量生產方式對我而言是種傷害。設計師透過經驗去理解,怎樣對你保持良性、正面的存在方法格外重要。

 

09-得歐洲大獎照.jpg

 

 

Q10:‬您曾到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留學,您覺得出國留學對您的影響是什麼?
A10:出國留學對我的影響很大。

 

以前雖常閱讀服裝collection雜誌,但設計師作品對我而言是沒有感覺的,很幸運考上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這個學校,我當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龐畢度的圖書館,我到那裡真正見識到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及川久保玲日本三大設計師的魅力,他們是我設計精神的啟迪,從那段時間起,我開始探索這類的設計形式及樣貌。

 

如果沒出國,在國內我可能只是做中盤商的設計工作。國外學校因為學生很少,所以當時受到的設計訓練及衝擊相當大。

 

10-法國ENSAD1.jpg

 

 

Q11:‬想問您最喜歡哪位國內外設計師?您的啓蒙老師是誰呢?
A11:日本的三大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amamoto)及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在我們的年代,他們深深影響了我們的設計觀念也是最重要的啓蒙,像山本耀司(Yamamoto)就以他的生活信念及哲學意涵在做設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則是透過「材料」去形塑一個款式;川久保玲從批判及實驗的角度,塑造新款式、材料,他們讓我理解服裝原來也可以如此不同。

 

以前我們家是開訂做服店,媽媽為了方便照顧我們,小時候我和弟弟就會在裁床(裁縫桌)下面玩,新來的書我們就會把上面的娃娃剪掉,因此也常被媽媽修理,當時從來沒想過會從事這一行,以往傳統的人較沒有以時尚角度切入服裝,只認為自己是做衣服的工作者。

 

之前我去參加北科大-「創意製造」,多位專家齊聚一堂,之前大家一起討論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現在則是在討論「什麼叫Maker?」,最後我做了總結,我覺得maker就是「Make a dream」(編織一個夢想)的人,這和「Have a dream」(有一個夢想)不同。Maker就是在探索問題、實驗東西,希望成為製造者、改變社會的人,讓台灣或世界更好,我覺得我的存在就是一種Maker的精神,一直在發現問題、我以實驗來解決問題、教育影響更多的學生。Maker在未來可能是去嘗試,但不必然一定會成功,而這絕非外界能以金錢衡量判斷的成功與否。

 


Q12:‬對於景氣不好,在銷售上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應對方法,來提高銷售比?
A12:我的方法是「提出有價值地設計」,告訴別人為什麼有價值,展現出「有意義的差異性」,也許是來自於材料、科技、製作技巧;如果你提供一個到處都有的設計,當然就是需要面對景氣不好的問題。

 

有些人就會找到他認為為最有價值的事、覺得自己賣的是品牌及承諾,或是一個精神價值,從這樣的角度切入,什麼事都會變得有意義;有些人覺得只是以賣一般東西方式來做工作,他生存方式可能就會選擇以削價競爭的方法。

 

12-車製過程.jpg

 

 

Q13:‬‬台灣本土設計師要登上國際舞台,需要有什麼樣的條件?‭ ‬
A13:
(一)要有國際觀。有人就會想說語文要很好嗎?我覺得不一定。我的意思是指不要陷入「語言很好、才會國際化」的迷思,有很多ABC語言很好,但也沒有國際化。語文必然的目的是「溝通」,必須找到溝通的方法(例如:有人翻譯),另外,你對「當地文化的理解」這點格外重要。
(二)設計的成品不能太差。這是必備的,台灣的設計師不差的很多,唯國際化這點需要再努力!
(三)需要資金。如果你沒在當地,可能需要更多錢,這也是台灣的困境,腹地、市場小,無法快速獲得產值,也沒有像韓國或新加坡政府對於產業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四)需要一批行銷人將其市場化。人無法面面俱到,需要專業的人,亦需政府政策一同協助。

 

13-參展的照片.jpg

 

 

Q14:‬身為服裝設計師‭, ‬什麼時刻讓您深感愉快‭? (‬EX‭:‬看到路人身上是自己作品‭?)
A14:今天下午出門前,接到一位台中客人的電話,她看到雜誌報導後就打來,詢問哪裡可以買得到我的衣服?之前看到我設計的服裝,一直念念不忘,還希望我到台中設櫃。為了一件衣服,因而尋找資訊、近而與我聯繫,這種被「需要」、「認同」與「重視」是讓我感到愉快地。

 

有些訂做的客人,等待我有時間與他們聯繫時,顧客相當期待我可以幫他們做衣服的神情,讓我覺得我是在做「設計服務」而不是在「賣東西」,因為我瞭解你的風格、服裝的材料與版型衍生出價值,而不單只是一件無意義的衣服,我覺得值得買的衣服,為什麼要打折?我的衣服不打折的,這也是我想要顛覆的觀念之一,這是需要透過時間慢慢改變的事情。

 

其實,我常覺得自己是「行動藝術家」,在做的過程當中實踐一個想法,透過不斷實驗,如同一個人去旅行的感覺。

 

14-公司照.jpg

 

 

Q15:‬很多衣服都是進口的,不一定符合台灣人身材或膚色,所以對於進口的衣服,在消費者購買衣服您有什麼建議?
A15:
(一)除了身高、肩寬,其餘版型差異不大:如果褲子的版型打得好,其實差異不大。差異比較大通常是肩寬,近幾年除了身高,其他差異不是很大。
(二)可尋找一個尺寸多穿搭的服裝:近年來款式走向一個尺碼,走向輕鬆式穿搭法,要挑到適合自己的比以前更容易。
(三)顏色上須有自己的主見:國外的顏色比較鮮艷,但透過對自己的瞭解、訓練,可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
(四)不要陷入國外品牌迷思:不適合購買,可選擇不選購。

 

15-法國比賽媒體報導.jpg

 

 

Q16:‬最近有新聞在報導,時尚衣服快速生產、又便宜,但也快速汙染了環境,您有何看法‭?‬
A16:的確。我常和學生說,如果沒有想法、就不要做衣服,因為你做出來又等於多一件垃圾(笑)。

 

早期有很多人欲設計環保服裝,因而買了一堆光碟來製作,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應該思考你為何要做服裝?而之後你想呈現什麼樣的服裝設計?需要「設計思考」、「思考設計」,也許有人說一定要天然素材才是環保,其實不然,其實台灣有很多布種你很喜歡、能感動你,你做成衣服後感動自己與別人,就有存在的意義。

 

快速時尚如果快速做,無法觸動人而快速丟棄,就會有汙染的疑慮,為何我們不讓這件衣服重拾起人的意義和價值?這件衣服也許是媽媽織的、男朋友送的,賦予他更多的意義,當我們有這層思考,就不會買一堆快速丟棄的衣服!也許「衣服縫補師」的行業又會回來,讓我們再次回到自我沈澱心靈的文化裡,進而享受生活!

 

16-任職於紡拓會.jpg

 

 

Q17:接上題,部份廠牌還有血汗勞工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A17:我也很認同。如果一件衣服是有價值的,勞工用心製作就應得到他該有的;如果是快速製作,又在偏遠地方,企業為了降低利潤而剝削勞工,那麼他們(勞工)將看不到存在的意義為何。

 

過去大家都不以為意,只在乎時尚就是美,回到「本真一衣」這個點去思考,做衣服的意義為何?誰來製做?衣服要銷售到哪裡?如果你對這些思考都有認同時,不管你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是有意義的服裝,亦能展現自信魅力。生活就是來自於每一次的「自我肯定」。

 


Q18:「服裝設計師」與「整體造型師」有什麼不同?
A18:「整體造型師」飾搭配妝髮等整體搭配,藉由別人的東西幫你搭配出一個造型、樣貌,但不是精神的傳遞;「服裝設計師」可能除了搭配之外,更強調布料及和搭配你的款式,也會給你建議如何穿搭出服裝精神,人與服裝間的創造性及關聯性能更強化。

 

18-徐秋宜照片.jpg

 

 

Q19:以您的觀察台灣目前服裝業的困境與挑戰是什麼?
A19:以困境而言-台灣市場面太小,而快速時尚就需要一定的量支撐。我認為未來「客製服務」或是「設計服務」將是服裝業的趨勢。

 

其實五分埔的衣服也淪落到,大陸銷售衣服的其中一個據點。以前是台灣賣不好的衣服轉售大陸,現在已是相反的狀況。但市場會因時間性,而慢慢重整。

 

未來可能出現重新被定義的訂做店,以早期訂做店為基礎,加入更多設計精神、趨勢流行的新領會、材料重新認識與應用、新供應鏈行銷方式……等綜合整合的設計服務。
 

19-魅力台北.jpg

 

 

Q20:你會建議新一代年青人從事這個行業嗎‭? ‬為什麼‭?‬
A20:我都會和學生說,不見得一定要做服裝設計師,因為位置不多。(笑)但是你學的領域雖然叫「服裝設計系」,建議大家以「時尚」的角度看待你的學習,也許是衣服、包包、皮件、配飾、釦子、媒體人、編輯、攝影師、音效燈光師……等,你現在所學是為了未來更多的整合與應用能力,可以從事「時尚」相關行業,不見得一定要當服裝設計師。建議大家「對事物要有熱忱」、「跨領域學習」,未來的路可能更寬廣。

 

20-徐秋宜教學照.jpg

 

 

Q21:想問您對於台灣教育對設計產業的人才培育,與業界的需求是否有符合?就您用人的經驗來看,能留在設計產業的設計師,主觀上與客觀上需要擁有哪些條件?
A21:早期落差比較大,近幾年像實踐、輔大培育出很多優秀人才,老師也一直不斷提升、建構新的教學方法,落實「教育進入市場」、聘用有業界經驗的師資。但如果教育部策略上僵化、沒有看到真正核心問題點,有些問題就會回到原點,甚至被抹煞。

 

建議年輕人兩點:
(一)將基礎學好之外。
(二)一定要跨領域學習。你學了材料,也許未來你會從事工業產品或家飾設計相關工作;但如果工業或建築領域進入服裝領域,必須學習打版。

 

圖22-簽名.jpg

 

 

※註:本文發表時間為2016年4月,因規劃網站遷移故將採訪文移至本平台

arrow
arrow

    MAMOS簽名博物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